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明确违法所得的概念及相关规定至关重要。违法所得作为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违法所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将违法所得数额规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获利的数额。简单来说,违法所得是指行政相对人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活动,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或未履行法定义务所获得的获利额。例如,一些不法商家通过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获取的利润,就属于违法所得。
然而,在理解违法所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它与相关概念的不同。一方面,“非法财物” 与 “违法所得” 有着明显区别。“非法财物” 是指违法行为人所占有的违禁品和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物品,不包括加工、生产的产品和经营的商品。比如未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在无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机械、工具、原料等属于非法财物,而违法所得是其通过违法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准确区分这两者,以免造成违法行政。另一方面,供违法行为使用的 “自有财物” 与违法所得也不同。自有财物是用于违法行为的资金、运输工具及其他财物,虽然具有证据价值,但不具有取得手段的违法性质。例如用来无证运输的交通工具,属于物证而非违法所得。自有财物是违法行为的工具或手段,而违法所得是违法犯罪行为所要获取的目的所在。
在确定违法所得时,调查取证至关重要。计算违法所得不能凭主观印象,必须查证属实。调查取证应当坚持 “全面调查、客观公正” 的原则,全面收集与违法所得相关的一切证据,认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陈述。对于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测记录和现场记录等各类证据,都必须经过查证核实。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重视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的制作和原始材料的收集保存。只有通过严谨的调查取证,才能准确认定违法所得,确保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违法所得的认定和计算也需要依据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认定办法。这些规定为执法机关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方法,确保在不同的违法情形下都能准确地确定违法所得的范围和数额。通过明确违法所得的计算方式,可以使处罚更加精准地反映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总之,明确违法所得的概念、区分与相关概念的差异以及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对于维护法治公正至关重要。只有准确认定违法所得,才能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对违法所得的认识和管理,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