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日益频繁和复杂化。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等。这些法律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合规要求,明确了个人信息主体的权益,并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个人信息定义与范围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轨迹等信息。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我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合法合规原则:个人信息处理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权。
- 透明公开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示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等重要信息,取得其同意。
- 最小必要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采取对个人信息影响最小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 公平公正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平等对待个人信息主体,不得歧视或滥用个人信息。
- 安全保护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或者滥用。
- 权益救济原则:个人信息主体有权依法查询、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受理并处理个人信息主体的请求。
三、个人信息非法交易的禁止行为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至三十七条,以下行为被明确禁止:
- 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
- 窃取或者以购买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 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
四、个人信息非法交易的责任追究 针对个人信息非法交易的行为,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严厉的法律责任:
- 民事责任:个人信息处理者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 行政责任: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的,可能面临警告、罚款、责令改正、暂停业务活动、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 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将依照《刑法》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
五、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徐玉玉案”是一起典型的涉及个人信息非法交易的案件。该案中,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考生个人信息后实施精准诈骗,导致受害人徐玉玉被骗走学费后不幸去世。此案最终多名犯罪嫌疑人被判处相应刑罚,彰显了司法机关打击个人信息非法交易的决心。
案例2:某互联网公司因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且未有效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导致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严厉处罚,包括责令整改、罚款等。
六、结语 个人信息非法交易的打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监督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行为;企业要增强自律意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社会各界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个人信息非法交易无处藏身,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