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如同一幅宏伟的画卷,在推进过程中,如何让这幅画卷更加绚丽多彩、协调一致?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总抓手。法治体系作为法律制定和法治实施、监督、保障的有机统一,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作为法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公正司法推动法律正确实施,为法治体系的协同发力贡献着重要力量。
法治实施为营商环境提供稳定预期。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的土壤,而法治则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落实 “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全国各级法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严惩侵犯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坚持平等保护原则。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明确刑事审判中准确把握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再到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以及 “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第一大案” 的终审落槌,都彰显了司法对营商环境的有力保护。法治的保障作用,使得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接受监督 “融入日常,用心用情”。人大监督制度确立 70 年来,人大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法院密切同人大代表的联系,主动接受监督,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应有之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强调做好代表委员联络工作要融入日常,用心用情。最高法创新人大代表参与法院工作的形式和渠道,邀请代表视察、调研、旁听庭审等,聘请特约监督员,实现与人大代表沟通联络的制度化、经常化。办理代表建议,将代表的建议转化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典型案例,在国家宪法日举办活动邀请代表见证,推动尊崇宪法观念深入人心。
数字法院保障 “智审” 迭代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人民法院来说,信息化同样是机遇。最高法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迭代升级,各地法院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从提出建设 “智慧法院” 概念,到四大司法公开平台形成阳光司法机制,再到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引领互联网司法规则,以及人民法院信息化 3.0 版主体框架确立,智慧法院初步建成。2020 年,智慧法院经受住世纪疫情大考,实现 “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2023 年以来,互联网赋能信息化进入 “数字法院” 新阶段,上海法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段促进适法统一、提升审判质效、助力社会治理。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人民法院以高效法治实施为着力点,推动法治体系协同发力。通过法治实施为营商环境提供稳定预期,让市场主体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通过主动接受监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通过数字法院建设,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为法治体系的协同发展注入科技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法院将继续肩负起历史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不懈努力。